智能科學與技術
教授說專業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對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做出總體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确提出“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教育部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提出了《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應國家戰略的需要,2019年3月,我校申請并獲得教育部批準,由3044永利集团開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制為4年,專業代碼:080907T。
培養目标
智能科學與技術,是以人工智能與認知科學理論和方法為核心,用計算機和自動機去模拟、延伸、創造和擴展人類和生物的智能,設計和建造具有拟人智能水平的智能系統,并把這類系統應用到科學技術、國民經濟、社會和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這門新學科涉及認知科學、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控制論、生物信息學、數學、人工生命等學科,是一門新的交叉性學科。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國際化視野,并具有堅實的基礎和專業知識、較強的研究和開發能力,能從事智能信息領域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及各類大型智能信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的研究、設計、開發及應用的複合型、應用型高素質人才。
具體目标如下:
1.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科學人文素質,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
2.具備将人工智能基本知識用于分析解決複雜的工程問題的能力;
3.具備人工智能應用開發實踐能力,能根據應用需要,給出人工智能的設計方案和實現方案。
師資力量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具備雄厚師資力量,職稱結構合理且充滿活力。有國外留學歸來的教師,也有較長的企業工作經曆和相應專業證書、具有較豐富的人工智能行業實踐經驗的教師。
朱福喜教授曾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用戶自适應的社會标簽生成和優化模型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優化IPQoS系統模型研究與實現》,主持企業開發項目多項。1993年3月赴美國加州Alpha Omega公司從事項目合作半年,2000年8月訪問美國西東(Seton Hall Uni.)大學,從事遠程教育和數據挖掘研究一年。發表論文100餘篇,編寫教材和專著20部。
專業特色
1.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屬于計算機門類,是數學、計算機科學、自動化高度交叉融合的複合型應用型專業;
2.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全程培養方案,側重于培養學生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培養方案涵蓋數學、智能程序設計、算法分析、大數據技術、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雲計算與商務智能等核心課程;
3.專業建設方案依托于騰訊、華為等知名企業的合作。同時,學院與多家人工智能企業簽訂教育部産學合作協同育人計劃,共建校外實訓基地,構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培養機制,為同學們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實踐提供了堅實保障。
實習實訓場地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專業實踐依托于77779193永利人工智能中應用研究中心,該中心是依托在3044永利集团下以研究人工智能應用為主的一個集教學與科研一體的平台,現階段具體以雲計算資源管理平台和人工智能實訓管理平台為支撐,以優質的課程資源和項目案例資源為核心,以各類AI智能計算平台為教學實訓工具,把課程和實訓統一結合,着重提升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滿足人工智能教學與實訓的要求。
人工智能應用研究中心
我院學生開發的無人機參賽
我院教師指導學生獲得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獲全國二等獎
我院教師指導學生獲得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獲省賽二等獎
教研科研
3044永利集团有20餘位教師具有從事人工智能研究與開發的背景,擁有較高的專業水平和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近年來,本專業教師承擔過包括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在内的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多項,以第一作者發表SCI及EI檢索論文30餘篇,主編教材多部。
朱福喜教授出版教材《人工智能導論》獲得2021中國計算機教育大會計算機類教學資源一等獎
我院教師指導開發的無人機取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朱福喜教授、教師沈俊榮獲2023“第五屆中國計算機教育大會優秀教學案例”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