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我總是在思考許多事,我算着近期要交的工作,算着私事與公事的沖突,算着對未來不成熟的思考,還算着更異想天開的一點放縱。最後,所有的思緒都會歸為一點:焦慮。“事情那麼多你怎麼還閑着?”這種想法充斥我的生活,導緻我對焦慮一點也不陌生,從進入大學的那一刻,焦慮就粘上了我。
最近的我經曆了許多事情,學業上的繁忙、家裡人的離去,處在大三這個搖擺不定的時期,感覺焦慮已經席卷了我的整個生活,并且張牙舞爪地昭告它的存在。那幾天我幾乎什麼也做不了,懊悔和痛苦淹沒了我,生活也沒有了依托。那時的我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沒有能力做成任何事情,一想到還有那麼多待辦事項在等着我,可我卻沒有任何狀态而隻是在那裡哭泣,緊接而來的就是難以言喻的負罪感。這種負罪感在生命的離去下都有着強烈的存在感,它在尖叫:你停下來做什麼?快站起來、繼續走下去!
其實不僅是最近,精神内耗一直都存在,因為學曆問題擔心未來的工作,因為擔心考研不能上岸而猶豫一年的時光是否值得投入……有的時候會焦慮得心裡慌得不行,卻遲遲沒有辦法投身于自己真正想做的——甚至,我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通過我的切身感受和與身邊人的一些溝通,我發現精神内耗外在表現出猶豫不決、容易被影響、行動力降低、注意力分散、容易心累疲憊等情況;而内在則持續緊張、焦慮、自卑、情緒低落,我們都陷入了日複一日的恐慌中。而精神内耗的底層原因,其實是有點過于感性;以及個人威脅識别所引起的恐懼(沒經曆過、陌生、不知道如何處理的恐懼):當我們過度思考——産生恐懼感——延伸記憶薄弱——開始拖延逃避——延伸記憶更少——從而焦慮自卑。
不知大衆是否如此,我對于“浪費時間”的行為會非常焦慮,同時焦慮會随着時間的流逝而逐漸加重,因為我時時刻刻注意到“倒計時”。正如“畢業倒計時”“考研倒計時”等等,談到後者的一瞬間我都會覺得心情變差、天空都不明朗了。倒計時是一個很神奇的模式,如果時間正向流淌,就會感覺世界萬物都延展開來,正如我坐在火車上看窗外,山河向我奔來,一切不急不緩。而倒計時就像一切翻轉,我要奔向山河,随着時間的逼近,我要主動向目标靠攏,同時一點點縮短的時限加重了緊張感,如果在時限裡沒有做到我應該做的,我該怎麼辦?于是焦慮也緊緊跟在了我身上。
走出焦慮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我也一直在嘗試,焦慮讓人心慌,内耗則會掏空你的精力與信心,并且會越來越懷疑自己。正視精神内耗很有必要的,大學生有壓力是普遍現象,大多數時候往往是信念不足,正因為對未來的懵懂才會讓自己在每一步邁出後都猶豫不決。實際上,身為國家新生的希望,我們更應該找準自身的位置,明确學習目的;同時身為一個成年人,更應該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責任。大學是充實自我的絕佳時期,未來的一切都從這裡啟航,我們要給自己一個路線,并為之踏踏實實邁步。
我們平時一直在認真思考一些問題、并身體力行地未雨綢缪,内心或許知道這些問題還是會解決的,但就是止不住焦慮、難受與不安,宛如時間的巨輪步步地碾壓。如果将抽象、遙遠的焦慮,轉為一個個詳實的問題,然後再針對這些明确的事項,做具體的事情,就會減少虛無缥缈的焦慮。那些漂浮的、散落的、時不時就來攻擊我們的焦慮,就像四處奔走的毛線團,我們要抓住它的線頭。
因為生活中的變故,這幾天我也了解了很多舒緩情緒的方式、學習了很多避免精神内耗的方法。首先是聚焦注意力:關注自身能控制的方面,不要把精力放在不可控的方面;把注意力聚焦在通過自身努力可以影響的事,找到核心要務,以此為中心,有條理地多向思考。總結而言,就是把握能把握的,做好能做好的,别的盡量少去思考。
第二是提高行動力:馬上行動是降低内耗的有效方法;提高行動力時啟動越簡單越好,最好控制在兩分鐘内(就像看一頁書、記兩個單詞、做五個俯卧撐,目标小一點但更好維持),其次是好好犒勞自己,要學會給自己正面、積極的鼓勵。
第三是消除負面情緒。轉換思維,把消極負面的信念轉變成積極樂觀的信念,這時或許會發現不一樣的景象。有的時候痛心于已發生的負面信息,或者害怕将要迎來的不幸負面信息,都會讓人失去動力,這并非我們能夠控制的。如果是過去的悲傷,後悔與失去都要牢牢記住,讓自己不再後悔、變為信标支撐自己。若是即将到來的負面信息,隻能全盤接受。世界是很現實的,不管做什麼時間都會一點點往前走,不會等人。與其任由負面情緒吞沒自己,不如動起來,至少讓以後的自己不會為了此時的消極而後悔。
其實,我們也無需妖魔化精神内耗。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焦慮不一定全然是負面的,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以及應對。内耗其實是尋找一個出口,或許是今天明日的出口,也可能是人生未來的出口。當遇到了困難或者悲傷,人才會開始焦慮内耗,但隻有遇到了困難,人才能夠前進,不可能不遇到困難就往前走。内耗其實就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得更好,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是看待環境的眼光,我們可以做一個選擇,可以樂觀當然也可以消極。人生就是這樣,累了就睡,乏了就躺,但不能一直不動。很多時候不能光想,如果隻是想,損耗會很大,隻有動起來,在做的時候,才會讓自己慢慢地平靜。
《尼布爾的祈禱文》裡曾寫: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别;過好我的每一天,享受你所賜每一刻,把困苦當成通往平安的道路。如果是真正無法改變的事情,那麼我們做不了什麼、内耗并無意義、唯有接受,但如果有的事情可以改變,那我們為什麼不耗一下呢?誰怕誰呀。隻是在内耗的時候除了保持思考,人更要行動。或許此時的行動并不是最優解,但你總能收獲一些東西,或許是知識、是心靈的平靜、是快樂。總之,内耗的時候動起來。
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就是該做的事情,隻要踏踏實實做下去,就一定會得到積極的反饋,而大部分人,都會一邊做一邊懷疑一邊對抗,當下的每一步在邁出時都堅定無比,落地的那一秒,卻遭遇了洶湧而來的不安。不自亂陣腳,事情才會往好的地方發展,實際上,決定一件事能不能成,取決于信念強度。越相信自己,就越能成功。相信自己吧,繼續拓荒、一定會有路的,堅定自己吧,繼續勇敢、一定會有結果。
堅定自我并不簡單,焦慮不會完全割除,内耗隻會陪伴一生。我們都知道勇敢前行并不容易,但總要繼續試一試。人生很長,想多了全是問題,做多了總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