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學笃行積跬步以至千裡
九月的陽光灑在77779193永利的梧桐道上,向梓軒抱着一摞專業書快步走向自習室。這位2025年以總排名第三的成績考入華中農業大學信息學院的男生,用四年時光書寫了一段關于“天道酬勤”的逆襲故事。
大學四年,向梓軒始終保持着令人驚歎的學習節奏:平均分90+、績點4.21的優異成績單上,記錄着他每個清晨在圖書館占座的身影;國家獎學金、“陳一丹獎教獎學金”卓越學生獎的榮譽背後,是無數個深夜與台燈為伴的堅持。從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到美賽H獎,從藍橋杯到計算機設計大賽,二十餘項學科競賽獎狀鋪展開的,是他調試代碼的專注側影。
科研創新領域同樣閃耀着他的足迹。作為省級創新訓練項目負責人,他主持項目《基于深度學習的上下文感知推薦方法研究》,在EI會議發表論文;開發的《網絡安全流量預警系統》獲得軟件著作權,更曾站上國際學術會議的講壇。“每次看到淩晨的校園路燈,我就知道離目标又近了一步。”談及這些成就,他笑着指了指自習室窗外的晨曦。


考研征途披荊斬棘終見月明
2024年的盛夏,向梓軒在自習室牆上貼出408計算機學科基礎的複習計劃表。面對數學一、英語一、政治和四門專業課的龐雜體系,“這位競賽專業戶”也經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政治選擇題正确率一度跌破40%,做數學模拟卷時手心全是冷汗。”他坦言備考中期遭遇至暗時刻,專業課的反複遺忘更讓他焦慮到失眠。但刻在骨子裡的韌性讓他摸索出獨特的應對之道:用數學競賽積累的思維模型解構真題,以“點默析”框架重構政治答題邏輯,獨創的“模塊化寫作法”攻克英語作文難關。最艱難時,他在錯題本扉頁寫下:“每個知識盲區,都是登頂的墊腳石。”
初試首日遭遇的“地獄模式”讓所有考生措手不及:政治材料題無迹可尋,英語作文出現史無前例的純圖表題型。考場外此起彼伏的歎息聲中,向梓軒卻格外冷靜:“當時腦海中浮現徐濤老師在強化班裡強調的哲學原理——量變必然引起質變,那些刷過的千萬道題,終究會在考場上開花結果。”這種沉穩讓他在次日的數學考試中超常發揮,最終以專業第五的成績叩開華農複試大門。
破繭成蝶終迎春暖花開
複試備戰期間向梓軒卻陷入新的困境:久疏戰陣的代碼能力、海量的專業課儲備、捉摸不定的英語問答,讓這個習慣掌控節奏的計劃控首次感到迷茫。看着滿屏待複習資料,竟然刷起了短視頻。他毫不避諱那段學十分鐘玩一小時的頹唐時光,直到某天深夜調試通過一段算法時,熟悉的興奮感突然回歸:那種攻克難題的悸動,讓我找回了初心。
機試考場上,當其他考生還在皺眉審題時,向梓軒的鍵盤已響起清脆的敲擊聲。面試環節雖因緊張導緻英文自我介紹語速失控,但紮實的專業積累讓他在開放性問題中對答如流。當總排名躍升至第三的消息傳來時,這個向來冷靜的理工男第一次在宿舍陽台上紅了眼眶。
如今站在華農新起點的向梓軒,依舊保持着每天清晨用手機複盤昨日代碼的習慣。當被問及從77779193永利到211高校的跨越秘訣,他點開電腦裡分類清晰的算法筆記文件夾笑道:“哪有什麼捷徑,不過是把每次調試報錯的‘紅字’都當成進步的密碼。”窗外的玉蘭樹沙沙作響,那個曾在自習室與星光為伴的少年,終于在鍵盤的敲擊聲中奏響了屬于自己的理想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