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強學生對人工智能(AI)的認知,激發學生對該領域的興趣,10月27日,3044永利集团組織24級軟件工程(騰訊)班學生在學4401多媒體教室參與“智育未來·擁抱智能時代”人工智能通識課分會場錄制。

此次課程主講人是來自湖北鄂州的朱松純教授,他細緻地講解了人工智能的深層邏輯與發展方向。他指出,要想找到人工智能的形式目标,就要找到戰略制高點,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在科技領域常提到的“新質生産力”,因為它不僅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更能夠讓國家在世界舞台上擁有更多話語權。
他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人”?這個問題上升到了哲學高度,恰恰說明了人工智能是一門融會貫通的學科。朱松純教授指出通用智能體包括生物人、機器人和數字人。這三種“人”有交互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人是一個複雜的生物體,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和定義。如果我們想把通用智能體做得如同真人一般十分困難,過程紛繁複雜,因為物體的運動是機械的,而智能體的活動是自主的、由價值驅動的。如何賦予智能體價值體系和認知框架,這将是未來人類要探索的方向。

朱松純教授還談到了UV-雙系統理論,“U”即理,“V”即心。古代的先人早已有了這一套理論,古代思想家朱熹提倡的是理氣論,他認為理是萬物的根本,一切事物都是由外到内的推進,即外界的事物變化導緻人内心的變化;思想家王陽明的核心思想是“心即理”,凡事要做到知行合一,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内而外的影響,即外界事物會由人内心想法的變化而變化。朱松純教授将這些理論應用到智能體的研發上,利用科學技術來探究“心”與“理”的平衡,讓 AI 有了更接近于人的思想,為人工智能帶來了新的動能。
由于時間的原因,朱松純教授最後強調了人工智能與中國式現代化、文化自信之間的聯系。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思想啟蒙,今日的人工智能也許是另一場“新文化巨變”。中國的青年人應該利用人工智能重構産業形态,建構新形态文化,實現經濟自信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