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民生之本。874萬應屆畢業生加上受突發疫情影響,勞動力市場處于雙重壓力中,疫情帶來的“地域歧視”和“印象泛化效應”,讓武漢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就像是“被标簽化”的弱勢群體,這種“弱勢”來源于外部環境的障礙,例如公衆态度、社會資源分配的傾向性。社會支持理論強調幹預個人的社會網絡來改變生活,使個人通過關系網得以維持社會認同,并獲得情緒支持、服務援助、訊息互通、新的社會接觸等。
國務院副總理孫春來于4月6日在武大座談會上指出要千方百計把疫情對畢業生就業影響降到最低。在武漢高校畢業生就業“被标簽化”這一個問題中引入社會支持理論,通過學生所在學校場域構建内部支持網絡,包括不僅限于由高校就業部門、教師、輔導員、心理咨詢師等組成,這将有助于幫助武漢高校畢業生更大範圍鍊接自身資源和社會資源,并利用它們增強學生就業能力,助他們早日擺脫“标簽心理”,恢複到求職的正常、良好秩序中去,早就業就好業。
一、武漢高校畢業生求職困境形成的原因
(一)公衆對于武漢“病源地”的污名印象,武漢高校畢業生“被标簽化”。除去外部經濟形勢、技術匹配度低等因素外,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薄弱。普通群衆對于病毒的有限認知導緻對武漢群體的負面評價或行為事實。例如武漢返鄉大學生被當地标簽為“攜帶病毒的潛在高風險人群”,學生家中被公開做标記,經媒體報道,社會大衆趨同地認為要與他們區隔開來,這無形給心理發展并不穩定的大學生在生活、人際、求職上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畢業生逐步接受“被标簽化”從而降低求職欲望是求職困境的主要原因。盡管出台多項畢業生利好政策,但疫情本身和社會過度反應還是給武漢高校畢業生在心理和思想上帶來了傷害。社會孤立加劇了無助感,“被标簽化”讓他們更加着急、焦慮,尤其是武漢民辦高校數量多,在本就競争壓力大的就業市場中不占優勢,大部分畢業生在畢業、就業雙軌道上慌了神,甚至自覺負向行為方式。一旦标簽内化,就會變成從思想層面上對找工作沒有緊迫感,導緻大量學生仍然是未就業狀态。
二、幫助武漢高校畢業生“去标簽化”求職的可行路徑
(一)高校“以學生為本”,做好畢業生就業專項工作
學校場域,疫情之下,一味地扮演信息傳遞者角色做常規性和事務性途徑收效甚微,高校在推進就業工作上要更加積極有為。積極和各類用人單位溝通推薦,不浮于數量表面,注重崗位與開設專業的匹配度分析。創新就業幫扶内容和方式,包括優勢挖掘、觀念引導等,提供适應市場需求的實質性指導,如有條件可以考慮吸納畢業生作為科研助理和教學助理。開設多樣化的免費培訓,鼓勵并支持大學畢業生參加國家基層工作計劃。加快組建配備充足且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彌補輔導員在掌握各行各業發展前沿和市場化運作上的難度與機會不足。從學校層面努力為畢業生就業創造條件,讓畢業生更真更近地感受到用人單位對武漢畢業生的可接受性。
(二)充分動員專任教師,提供就業“硬資源”
術業有專攻,院系專任教師是學院内最了解市場上本專業的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雙師型”教師可以通過校企合作搭建實習就業通道,直接将部分學生輸出市場。學術型教師加大合作關系,鍊接他校、他師就業資源或創業項目,推薦優秀學生就業或者成為科研項目助理。專任創新創業老師可以在政策、方案、社會資源上給予團隊個性化扶持,幫助團隊穩紮穩打,形成規模,帶動就業。專任教師的社會互動會匹配更直接的就業機會,提高用人單位對本院系學生聘用的可能性和認可度,另一方面也是可以彌補輔導員自身專業研究在學生求職領域中資源短缺的不足,對畢業生就業成功率提升工作大有益處。
(三)做好思政“雲工作”,提升就業“軟實力”
準确透徹摸排就業比例與問題,正強化就業機遇。提供壓力疏通支持和就業技巧輔導,幫助學生弱化“疫”識,引導學生允許自己不那麼完美并且緩慢地進步。鼓勵畢業生積極看待就業并主動挖掘自身身邊可能的就業支持網絡。輔導員、班主任或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自身就業輔導技能補充進而在學生群體中實現信息互通,營造強烈的求職氛圍。對受疫情影響的建檔立卡畢業生和求職困難者采取個案工作方法或小組工作模式,例如社會目标模式、治療模式和交互模式,借助集體加強就業援助,幫助他們挖掘自身優勢,平和心态,有針對性地加快自身社會化進程。堅定“一個都不能少”助畢業生實現求職目标,順利走完從學校到社會的最後一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