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發生使我們不得不減少人際交往,也讓我們有了更多的獨處時光。在這期間,有的人從中感受到了強烈的孤獨感,有的人找到了獨處的意義。如何在獨處的時候不感到孤獨,提升自我效能意義重大。
精神分析學者們認為,與自己相處是一種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溫尼科特認為,獨處的能力指的是“一個人與自己融洽相處的能力”,尤其是在沒有外界他人存在的時候,仍能很好地回應内心的沖動與需求的一種能力。在無人陪伴的時候,擁有獨處能力的人是能夠被自己的内心所陪伴、安撫和慰藉的,且并不感到無聊或空虛,而是自得其樂。擁有獨處的能力,是一個人情感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但客觀上的獨處狀态,并不等同也不必然帶來獨處的能力。也就是說,長期獨自生活,也未必會磨煉出獨處的能力。
獨處是個體獨自一人的客觀狀态,給自己一定的、相對獨立的時間與空間,讓自己有時間和自己的内心進行深入的交流,是有益的、充實的,調節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
孤獨源于對人際關系的不滿意,社會支持和人際親密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常常還伴随傷心、失落以及邊緣化等負面情緒。在獨處時,由于社交的短暫中斷,個體能在獨處時進行自省和洞察,也可進行自我調整和休息,這都能讓人體會到獨處積極的一面。
獨處中認識自己——叔本華說:“隻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他自己。”獨處時,傾聽自己内心的聲音,逐漸形成一個堅定有深度的内心世界。擁有獨處能力的人,在獨處的過程中,能夠把時間與精力純粹地用在與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相處上,這使得他們能更坦誠地面對自己、了解自己。在遇到危機或困難時,擁有獨處能力的人能夠向内獲得肯定,從所處的社會環境中跳脫出來,獨立地思考和判斷自己的處境,不會被他人綁架,從而幫助人們獲得積極的自我感(我是誰,以及我對此的評價如何)——“我是獨立的、自給自足的,我對此感到欣喜”。
獨處中整合内心
人在獨處中獲得内在的整合,把新的經驗放到内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被自我所消化,自我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的系統。進入大學後,我們的獨立生活機會增加,獨處的時間也變多。一些大學生十分懼怕獨處,生怕靜下來面對自己,怕閑下來沒事做,而必須和别人呆在一起。這種靠外界、靠他人做參照系數的個體一定程度上不是一個心理成熟的人。有時候,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獨處中療愈傷心
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會為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而刻意塑造、約束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帶來了壓力,以至于變得拘謹、扭捏。而獨處會幫你摘掉“面具”,讓你在諸多束縛中釋放出來,獲得放松和自由。獨處對于大學生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獨立、自由和無擾的環境使其能夠“靜”下來,深入思考。使受挫的心靈獲得治愈,借此觀察周遭環境認清問題、看清自我,進而增強自我效能,獨處時靜下心來,會發現許多新事物和新觀點。
獨處中找到安全感
有無獨處的能力,關系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内心世界,而這又會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當我們擁有了獨處的能力,也就意味着我們不必完全過度依賴對方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一方面,這能夠讓我們不再企圖占有對方、消耗對方、控制對方,也讓我們擁有了安撫自己、滿足自己需求的能力。另一方面,這也讓我們能夠在關系中去做“真實的”自己,不再患得患失,擔心展現真實可能會失去對方,因為我們的内心是自我認可的,是覺得自己值得被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