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趁早,争取主動。上大學當然也是如此。對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新生來說,對大學的學習與生活環境了解得越早、了解得越多,就能夠早一點地做好各種準備,就能更從容不迫地面對新的挑戰。
所以在新生進入大學之初,學生與高校都在從各自的需要出發接受和開展入學教育工作,入學教育在小學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的時候,都沒有在大學入學時這麼受到重視;大學新生對入學教育的需求也比小學生和中學生更加迫切。大學入校的選擇,往往就意味着我們對人生做出了重要的選擇,你選擇的高校所在的地區、所選的專業、陪伴你四年的老師和小夥伴都會對你的人生軌迹産生重大影響。盡管人生的路不會隻有一條,盡管我們的選擇有時不能确定是不是最佳選擇,但大家應該去堅定我們自己的選擇是無悔的選擇,這樣我們才能不處在糾結的心理之中,才能安心踏實地開啟大學之旅的新篇章。
從中學生轉換成大學生,需要一個過程,一般分為“認知”、“熟悉”、“适應”、“融入”四個階段,所以新入學的新時代大學生要盡快實現人生的新跨越。從迎新開始,軍訓、專業介紹、大一基礎課學習、大學生涯規劃、課餘生活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大學生面臨的人生課題也突然增加了很多,集體組織的認可、個人價值的體現、專業與職業、友誼與愛情、自由與紀律、自立與依賴、個人與集體、理想與現實等等,這都是大學生活過程中繞不開的話題,有時這些是問題和矛盾,有時這些是機遇和動力,有時有标準答案,更多的情形可能沒有一個标準答案。所以,對于大學新入學的同學們,我個人認為首先不要急躁,可以先學習校訓,“明德創新、解行并進”,在修養品性上下功夫,從思想上去自新,樹立科學的态度、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練就思維探索的能力,知行合一,實事求是,熱愛生命,自強自立。除此之外,還至少要認清三個方面:
第一要知道“高處不勝寒”。可能高中的老師會說堅持過最後的沖刺,考上大學就輕松了,他們把大學生活描述得既浪漫又輕松、既自由又美好,這不過是一種“善意的誤導”,目的是讓大家不要松懈堅持到高考勝利。但當同學們真正進入到大學,就意味着中學時代生涯的結束,同時又開啟了新的大學生涯的起點。成為了大學生,比高中提高了一個大的層次,學習的要求、社會的期待更高,知識的難度更大,大家必須要有更加堅定的理想信念,更加強烈的求學欲望,去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去更加努力地拼搏來提升自己。如果誤以為真可以高枕無憂,那等着你的将是“挂科”、“留級”甚至是“肄業”與“退學”。所以我們新生同學不但不能松懈,還得盡快去适應大學新的學習生活節奏,盡快融入班級融入大學校園。
第二是要學會“給自己當老闆”。在大學裡對時間的管理、對金錢的管理,對身體的管理,對學習的管理基本上都是以自我管理為主,不要期望有人從早到晚的督促、時時的輔導和反複的叮咛。自我提升與自我管理可能是極為重要的,來自自身内心的動力去求學的同學往往在大學裡表現得更加自律,學生手冊和各種規章制度都是最底線的要求,能做到不遲到、不早退、不帶餐進課堂、不在宿舍飼養寵物、不晚歸等這都是最起碼的要求,真正需要的是讓大家去從内心思考學習是自己的事,大學的生活學習方式更多地要發揮自身的力量,摒棄“等”和“靠”的思想,人越長大,越是要自強自立,自己要會管理時間,合理和充分地利用好大學時光,認真學好每門課,在自律中提升自我素養,讓自己變得強大。
第三是要明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多向身邊的老師、輔導員、朋輩導師以及學長們了解大學裡的各種要求,及早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對大學的奮鬥目标、學習内容、每年要完成的任務和要達到的水平做出規劃。對專業學習設想好預期,對課外閱讀做出安排,對社會實踐能力提出要求,對職業技能和專業認證設計好目标,包括對交友、運動也都可以提出設想。還可以對日常的學習與生活做一個相對具體的行動計劃。規劃描述得越是具體、越是細緻,就越是可行、越是具有指導作用。在此基礎上,對将來的職業發展也要有個人規劃,是就業、創業還是考研、考公,宜未雨綢缪,忌臨渴掘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