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大學,他成績平平,一開始準備出國留學的他,卻在離考研筆試還剩半年時間時,決定轉戰國内研究生,最終上岸中山大學;大一時,他體重180多斤,然而僅用2個月的時間,他成功減重45斤,回歸标準體重并且愛上運動;大學四年,他自始至終幫助身患殘疾的室友,從學習到生活,無微不至……他叫龔子洋,3044永利集团網絡工程(華為班)2022屆畢業生。

考研,破釜沉舟
3044永利集团網絡工程1801班(華為班)在一本招生,龔子洋當年的高考成績在班裡并不算突出,加上大一大二,他沉迷于玩吉他和打遊戲,無心學習。“這孩子很善良,也很陽光,成績普通,處在班級中遊水平。”這是中途接管這個班的輔導員何昊對龔子洋的初印象。
即将步入大三時,龔子洋身邊的同學大多對未來都有明确的規劃,不管選擇考研還是工作,都在為各自的目标努力着。他回顧自己頭兩年的大學生活,感覺有些渾渾噩噩,下定決心要開始改變這種現狀,提升學曆是第一個在他腦子裡冒出的想法。一開始,他把目光瞄準出國留學,至于原因他并沒有多想。“可能是想開拓眼界,也可能是出于某種虛榮心”龔子洋回憶當初的決定時談到。不過無論為何,他都為出國留學做足了準備:學英語,考托福;自學日語,JTEST考試AC級638分;找留學機構,準備申請材料……到了大三下學期,可以說離出國留學隻有一步之遙了,而他卻在這個時候改變了決定。
一次偶然機會,龔子洋和英語老師孫霞聊天,孫老師無意中說了一句:“龔子洋,你一心要出國是因為怕國内研究生考試競争太激烈嗎?”一句話點醒了龔子洋,他回想自己留學的決定,似乎并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甚至可能隻是自己的一種執念。“既然都是提升學曆,那為什麼不選擇考國内的研究生,難道正如孫老師所說,自己是害怕競争,害怕考不上?”經過一番思想鬥争,龔子洋理智的分析對比留學與考研的利與弊,最終決定轉戰國内研究生考試。
“驟然決定改變賽道是需要莫大勇氣的,因為這不僅意味着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更重要的是此時距離考研筆試隻剩半年多的時間,而自己對于考研的各方面認識都是零。”龔子洋談到。在選擇學校時,龔子洋的家人和一些學長都建議他報一所穩妥的學校,但他在對比學校時,發現中山大學各方面都是自己最中意的學校,決定破釜沉舟拼一次,定下一戰上岸中大的目标。
因為起步晚,備考過程中的壓力和艱辛自然不必多說,每天都是十幾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有時候真的會學到兩眼發黑”龔子洋笑着說。好在之前準備留學時考過托福,所以備考期間他在英語上幾乎沒有花時間,絕大部分時間留給了數學和專業課。最終初試成績總分340,其中政治71分、英語81分、數學98分、專業課(計算機408)90分,成功通過中山大學校招線,雖因中山大學計算機學專業招生名額縮減未被錄取,幸運的是成功調劑本校氣候資源與大氣環境專業,研究的是與計算機相關的交叉學科,如願上岸夢想中的學校。
回想考研經曆,龔子洋特别感謝陪他一路走過來的所有人。感謝孫霞老師無意中的那句話,感謝女朋友每天陪他焦急地等待錄取結果,感謝好兄弟李富豪給他複試出謀劃策,還幫他借來可以安心準備複試的房間。“我認為考研帶給我的不隻是今後學曆、眼界和專業能力上的提升,還有心态上的變化。它讓我意識到隻要願意花心思學習,不管多難的問題,總能慢慢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我也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而不是像以前一樣逃避。”龔子洋告訴記者。



龔子洋備考用過的紙
減肥,義無反顧
在好朋友們的手機相冊裡,至今還存着龔子洋的“黑曆史”,那是他減肥前的照片,當時體重超過180斤的他,與如今“胖若兩人”。
一個寒假,龔子洋腦海裡冒出了減肥的念頭并迅速行動。整個假期,他每天出入健身房,1小時的力量訓練+70分鐘的有氧,天天如此,同時嚴格控制飲食。家人勸他對自己不必如此苛刻,減肥可以循序漸進,但他認為認定要做的事就要義無反顧,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為了控制自己的食欲,從健身房回來,他基本上都把自己關在房間,早早的上床睡覺。兩個月下來,他不僅體重達到了預期目标,而且還養成了運動和早睡早起的習慣。除了考研備考那段時間,他每天基本上都會和朋友相約打打羽毛球,或者是做其他運動,并且每天都保證至少8小時的睡眠時間。“減肥成功隻是一個結果,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養成的習慣,以及培養的毅力。”龔子洋說。
助人,設身處地
在四号學院樓和松柏齋宿舍樓附近,經常可以看到一名男生幫另一名行動不便的男同學搬電動輪椅上下樓梯、進出宿舍,那便是龔子洋和他從小因病落下殘疾的室友傑儒。
一開始,龔子洋和室友們住在位于竹楓齋三樓的宿舍,但傑儒上下樓梯比較吃力,龔子洋和另一名室友便陪着他搬到了松柏齋一樓。傑儒學習生活都有諸多不便,龔子洋與室友輪流伴其左右,給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四年如一日。
有一次,龔子洋代傑儒辦理體育免考證明,一開始沒有弄清楚辦理流程,他在寝室和老師辦公室之間來回跑了很多次,傑儒看在眼裡,覺得這樣麻煩室友有些不好意思。龔子洋卻說:“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如果我遇到困難,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幫助。哪怕是路人需要幫忙我們也應該伸出援手,更何況是室友、是兄弟。”